最近重看Begin Again,今次觀看帶着作為獨立音樂人、表演策劃者以及創業者的經驗,對戲中音樂製作橋段表達的辛酸深有體會,從中更得到了關於音樂NFT的啟示。

1. 浪漫背後的辛酸

Begin Again中,男女主角相識相知,到後來一同擺脫商業音樂產業的枷鎖,堅持音樂創作的初心,以及Adam Levine穿插其中的感情線,引申出音樂產業結構的問題。

男主角是一個過氣監製,慨嘆着罐頭音樂大行其道的時代令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女主角是一個獨立歌手,她對創作、音樂風格的執着是典型藝術家的寫照。

作為一套帶有浪漫情調的電影,女主角在不依靠大廠牌的資源及控制下,靠着男主角及一班音樂人朋友「挨義氣」為女主角製作出一張不同凡響的唱片。創作、錄音、後製與朋友一手包辦,與唱片公司談判破裂後更自行於網上銷售唱片,令歌迷免於唱片公司貪婪的定價。這種為音樂、為同道中人「挨義氣」更抵夜的生活相信引起了不少香港獨立音樂人的共嗚。

2. 現實的殘酷

然而回顧現實,這種挨義氣,能挨多少次?能讓你養活自己嗎?又或者,身邊真的有能力為你挨義氣製作錄音室水平的音樂嗎?香港不是一個對音樂人友善的地方。製作音樂的成本高昂、音樂創作的收入低微、普羅大眾對K歌以外的音樂接受程度偏低、只有大媽才有街頭表演的特權,各種困難數之不盡。擺在音樂人眼前的只有兩條路,從大台、唱片公司爭取藝人合約,或是退而求其次,將音樂工作當作副業。

3. 明星夢?

成為合約藝人在一般人眼中是飛黃騰達的好機會。依靠着唱片及經紀公司的資源和人脈,音樂人可以將創意盡情釋放,更會得到數之不盡的表演機會、廣告代言。然而,這種被公司以各種品牌形象、音樂風格、Marketing框住的生活,不是每一位有藝術家性格的音樂人能夠適應的。大部分藝人在簽約的一刻就已經如電影中的Adam Levine一樣,喪失了未來的創作及歌曲自主。要是藝人與公司或經理人關係不佳,更有可能會被封殺,無法再發佈歌曲、專輯、登台。離開公司後,有可能無法再演唱自己過去的作品。即使當紅巨星如Taylor Swift、G.E.M.,她們為了自己的創作自主也要冒着失去所有的風險與公司反目。至於收入方面,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的資料,在2000年代至2010年代初數碼科技蓬勃發展期間,音樂產業的銷售額收縮了超過40%。所以現今藝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乃依靠巡迴表演、廣告贊助、影視拍攝,其中大部分時間都與音樂創作無關。香港環球唱片的董事總經理黃劍濤曾指出「(唱片)公司與藝人的關係從唱片合約轉為『360度』全方位合約。」所以成為藝人未必是熱愛音樂者理想的發展方向。

4. 副業還是苟延殘喘?

美其名為副業,實則是音樂養活不了自己的代名詞。不止音樂,香港的各類創意產業都充斥着各類型的副業大軍。根本原因在於上流資本對市場供求的壟斷而起。財團及公司對主流媒體、幕後製作人員及資源的絕對掌控使素人難有出頭的日子,即使偶有異軍突起,只要不被大廠牌招安,也會因為缺乏製作團隊的支援而猶豫無根之木,在缺乏穩定歌曲供應底下,很容易在大廠牌星光熠熠的陣容下淡出收場。

5. NFT是一條出路嗎?

NFT是非同質化代幣,獨一無二及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許多創意產業開始以此作為發行及與產業鏈上不同持分者合作的媒介。音樂NFT社群就如Begin Again之中那股打破商業壟斷的素人勢力,創意產意鏈上的台前幕後工作者可以透過區塊鏈以去中心化形式處理集資、分紅、版權保護的事務,撇開中間人的壟斷及壓榨,最終降低創作門檻及擴闊收入來源。

最近,各式各樣的NFT大行其道,藝人代言品牌、KOL手繪、甚至衍生藝術於各個交易所比比皆是。這個市場有音樂人的一席之地嗎?NFT泛濫成災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炒作及投機取巧者造成。當中大部分缺少了長遠的發展。音樂人若想透過音樂NFT及區塊鏈的世界產生穩定可靠的收入,並避免當成上述的投機者而蒙上騙子的污名,就應該從區塊鏈的技術層面深入發展音樂的應用。在本文完結之前,小編在此拋磚引玉,為大家發掘更多NFT音樂的應用方式。

1. 商用音樂授權

2. 去中心化眾籌

3. 獨家內容、商品或活動

4. 客製化服務

5. 粉絲互動

6. 建立團隊分紅制度

7. 建立個人作品集

此處表達的觀點、想法和意見僅代表作者本人,並不一定反映或代表Recoroad的觀點和意見。